主楼
发布时间:2018-11-20 | 点击量:
夏日的午后,我们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崇拜,来到了先智创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采访了传奇的许泽玮学长。四个学妹初次见到学长,并没有陌生的感觉,“北航”好似天然的“纽带”将我们联系在一起,那段关于母校与青春的宝贵记忆也就成了我们首先聊起的话题。
再回首:青涩岁月倍珍贵
纵使人生几多风雨,乐观开朗的人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的,睿智与自信足以抵挡任何艰难困苦。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社会,时刻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对许多人而言,高考就是人生的第一个考验,许泽玮学长也不例外,他面临着填报志愿的考验——填报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怎样规划未来的人生?许泽玮学长深知每一个选择都与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经过一番横纵比对,学长做出了一个睿智的决定:作为一个文科生,为减小竞争力而选择理工大学;文综较英语和数学更具优势,不报热门的小语种和经济专业;综合考虑下许泽玮学长填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朋友不理解,家长不支持,但是学长坚持认为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那颗星不会永远为你闪烁,当明星闪耀时,一定要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只要坚持不懈,无论走哪一条路,最终的目标总能实现。最后的事实也向身边的人证明他当时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2002年9月份,许泽玮学长加入北航法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师兄回忆说:“那时候的日子真的是无忧无虑,是最幸福的,因为不用面临工作的压力,不用理会别人对自己梦想的嘲笑,不必考虑社会各方的需求,读书、学习是最美好的事情。”学长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大学的时光,不要肆意挥霍,也不要过的单调乏味,要真正地把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因为最美好的时光一旦把握不住,就真的一去不复返,徒留伤悲了。当我们问学长四年时间里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情时,学长动情地说那是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四年学到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一路走来再回首,发现感情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不仅是同班同学之间,还有和外系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因为法院男生不多,所以他和本院连同汽车工程系的两名同学分到了一个寝室。文理科之间的交融,每日的谈天说地、经验交流促进了许泽玮学长和室友们的共同进步,增添了许多大学生活的乐趣。而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这些同学们也鼎力相助,和学长共同打造着未来。
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当美好的梦想遇到了曲折的道路,是畏首畏尾轻言放弃,还是勇敢地坚持大步向前?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就不是容易的,给自己定的那个高远目标,如果不加以认真面对,如果不坚持到底,梦想的大门怎会轻易地被开启?四载光阴,四年奋斗,怎么会没有波澜?当我们向许泽玮学长问及是怎样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时,学长深情回忆说:“李亚梅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再多的忧愁,看到她美丽的笑容,听到她春风般的问候,也会烟消云散的,李亚梅老师真的是一个责任心极强、十分关心同学的好老师。”成长的路途上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的确是一种幸福,除了李亚梅老师,付翠英老师、任自力老师、薄守省老师也给许泽玮学长上过课。学长特别讲到他和薄守省老师的故事。因为学长不喜欢死读书,所以上课时经常是不带书的,如此便引起了薄守省老师的好奇,所以每次上课时老师都喜欢提问许泽玮学长,这也激发了学长学习那门课程的热情。时光飞逝,白云苍狗,即使学长已经毕业六年,即使没有从事法学专业的工作,但学长永远不会忘记教过他的老师们!是法学院的老师打开了他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是法学院的老师带领他遨游在法学的世界中,感悟法之魅力。四年过去,六年结束,法学带给许泽玮学长的究竟是什么?显然,当年学到的知识已不重要,对学长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严密的思维。通过四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许泽玮学长养成了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经验思维、群体性思维等严密的法律思维。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在学长工作、创业和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即便拥有自己的专业也不要把世界观绝对化。许泽玮学长建议我们除了读法学名著外,要多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大学期间,多半是书陪伴他度过一千多个日夜,历史、哲学、经济、军事无不涉猎,因为喜欢,所以值得。而那些知识终将化作人生的积淀,在未来人生的某个时刻迸发出闪耀的光芒。而在北航的四年,许泽玮学长总结出令他受益一生的五句座右铭:执行力与细节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会让自己脱颖而出;为了光荣与梦想,我们要致力于改变世界;将每一天都视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为了创造奇迹而永远向前;谋定而动,行且坚毅!这五句话,不仅在大学四年指导他前进,而且在工作、创业的过程中引领他不断进步、做一个成功的人。
正如毕业时学校给许泽玮学长做的《职业心理分析报告》所言“许泽玮有着追求成功的干劲和雄心,能够时刻牢记长期和短期目标,对于在工作中的胜任有强烈的动机,能逻辑地、分析地做出决定,许多与电脑相关的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对你来说几乎是天生具备:理解并处理复杂问题、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组织技能等,概括地说是一个直率、果断,能够妥善解决组织问题的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和组织的创建者”。在2005年刚升入大四时,他没有选择读研,而是选择在搜狐工作,积累经验,为将来创业做准备。在搜狐工作的一年中,许泽玮学长不仅真正走进并爱上了互联网行业,而且也开启了毕业论文写作方向的另一扇门——他针对网络侵权问题,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探讨Web2.0时代如何认定网络侵权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希望论文《论Web2.0网站侵权的认定及侵权责任》的完成能够为我国网络法制化的进步做出一点贡献。
2006年的夏天,大学时光悄无声息的结束了,没有催人泪下的华美语言,没有轰轰烈烈的毕业旅行,回顾四载历程,载满了青春的故事,“苦耕春前片片土,笑采秋后粒粒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许泽玮学长而言,友情、师恩、思想、梦想都是四年来最美的收获。虽然面临分别,但不变的是梦想。因为只有梦想才能让人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人生就失去了方向。人的一辈子不长,总要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次。不必遮掩、不必自卑,只要朝着喜欢的方向前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就是成功的,就是值得的!
看今朝,脚踏实地争上游
许多人都会困惑,许泽玮学长作为一名北航法学院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互联网这条道路?说起这段经历,学长浅浅一笑,给出了“机缘巧合”的答案。原来,在学长大四的时候,他就下定了决心直接就业不再读研。于是,怀着求职这样一个单纯而明确的目标,许泽玮学长给一百家公司投了自己的简历。至于选择这一百家公司的理由,许泽玮学长说,“当时什么也没考虑,没有任何既定方向,我听过什么公司,就给什么公司发简历”,也许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有些可爱的理由,让他走上了互联网的职业生涯。
当时,在学长投放简历的这一百家公司当中,有两家给予了回复,一家是经营移动通信以及数字媒体的韩国LG集团,另外一家就是之后许泽玮学长就职的搜狐公司。于是,一位北航法学院的大四学生就和众多新闻专业的学生一起走进了搜狐新闻中心的面试考场。学长至今还记得面试的第一道题目:“从下列几则新闻中挑选出来一篇最适合做头条的”,当时对互联网和新闻几乎一窍不通的他对这道题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学长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大胆而可爱的举动——举手向面试官提问:“什么叫做‘头条’?”。这个问题虽然将学长在相关专业知识上的欠缺暴露无遗,却也体现出了他诚恳与虚心的求职态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解决问题的变通。也正是这种真实的个性与懂得学习、懂得发问的独特思维方式,让他得到了面试官的青睐,在随后的面试中面试官对他的各种疑惑一一作了详细解答。最终,许泽玮学长在众多求职者中突出重围,赢得了这份新闻编辑的工作。
2005年4月,许泽玮学长正式成为搜狐新闻中心的一名新闻编辑。说起“搜狐”这家中国领先的新媒体、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首先进入脑海的是高科技、智能化等一系列很酷的联想。然而,新闻编辑的工作却给怀着这种幻想的年轻人浇了一盆冷水。事实上,这是一份十分枯燥而精细的工作,你需要不断地重复阅读全文、精简、排版、后台发布的既定工作程序,这对于怀着一腔热血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干一场的职场新手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每天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一些与许泽玮学长同时进入公司的年轻人失去了耐心,选择了放弃。然而,他们的离开并没有改变学长坚持下去的决心,他始终相信耐心与细心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才是金子,在职场上亦是如此。许泽玮学长留下来了,也正式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学长的勤恳好学使他结识了很多前辈,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开始接触网络新闻、了解网络媒体运转,学会用发布系统和HTML代码工作,操作Dreamweaver、Photoshop等工具,也在不断地实践当中学会了把握新闻点,快速制作专题,也有连续两个月的夜班、熟悉新闻发布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成长,从一个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的法学毕业生蜕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互联网从业者”,也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爱上了互联网。
2006年5月30日,许泽玮学长告别了工作一年的搜狐新闻中心,正式入职新浪。在互联网新闻编辑方面已经成为老手的他在新浪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运营部女性频道专题编辑、副主编到互动产品负责人,再到技术接口人、互动社区事业部论坛社区项目经理,3年来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与资源,也使昔日不知“头条”为何物的职场新手成为了一位愈加成熟的互联网工作达人。在这个过程中,学长对自己的职场经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他说“学习力是做一个优秀互联网人的动力,执行力与细节是达到目标的核心。”
谈到“细节”的问题,学长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新浪工作期间对员工有这样一个要求:“手机24小时开机,以防紧急情况接收不到通知”。刚刚入职的新人往往都会认真遵守这个规定,每天给手机充好电保持开机,但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没有紧急通知,慢慢地有些人就开始懈怠,认为关机了也无所谓。可是当有一天真的有紧急情况,凌晨2点钟的时候给员工打电话,只有几个人是保持开机的,那么,那些保持开机的人就会成为这个职场上的佼佼者,在随后的工作中会得到比其他人更多机会,这便是“细节”的魅力。
关于“执行力”与“学习力”的理解,许泽玮学长为我们讲述了他在新浪时负责员工招聘工作时的经历。他告诉我们,在招聘中有两种求职者可以留下,一种是有“执行力”的人,一种是有“学习力”的人。比如,在面试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得到了这个职位,现在需要你联系上章子怡,你会怎么做?”。很多求职者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不知所措,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而有一位求职者却给出这样的答案:“我会向新浪娱乐新闻部门的同事求助,拿到章子怡公司的联系方式,同时我会结合主题找到另外几个合适的女明星,要到她们的联系方式,这样如果与章子怡联系不上,我会建议另外的人选。”这样的求职者不仅懂得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同时也有缜密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另外,也有求职者会回答说,“我不知道,请您告诉我要怎么办?”这样的人诚恳谦虚,对于自己不懂的部分十分坦诚,具有很强的学习力,也是合适的人才。
2010年,许泽玮学长加盟了一家创业型公司浪淘金科技,开始从事精准营销与效果广告事业。在那里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与其CEO周杰,这位Google公司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总监的共事经历为他提供了利用网络从事广告营销方面工作的经验,也由此奠定了他今后的创业基石。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付出与汗水的过程,也许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成功,但辉煌一定要用汗水来铸造。许泽玮学长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楚的认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深深浅浅的脚印汇成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对于成功,学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他认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叫做成功,他每一步的选择都是跟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也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充满激情,在接踵而至的新挑战中不断学习、吸收,将这些经历内化为经验,在自己的所爱的领域挥洒和成长。
望未来,创业之路长漫漫
谈起自己白手起家的先智创科公司,许泽玮学长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谈起自己的孩子多么优秀一样。我们对他离开新浪、搜狐这样的大型门户网站感到非常不解,亦曾问他为何甘愿放弃当时明显有上升机会的职业而出走自行创业。他坦言道他在大学里就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浪淘金工作的一年里,将浪淘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逐步做大,那种创业的快感,激励着他勇敢出去搏一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门户网站里面积累了很多规范化管理的经验以及引进的资源,学长成功将两者有机结合,之后于网络继移动之后创造了这样一家广告公司。然而,大公司里人们往往只是在规范化机械化地工作,创业却是一切都从头做起,各个方面都要自己做,比如学长以前从未想过要去关心财务这些事。虽然当时的创业压力极大,但却让学长有着更大的好奇心与成就感,那份对于未来的憧憬,让他的团队不知疲惫,辛勤开拓。
2010年11月许泽玮学长和姜志熹联合创立了先智创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汇集了来自新浪、盛大、百度、抓虾、浪淘金、创新工场、腾信互动等公司优秀的产品和技术成员。公司专注于基于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等各类开放平台上的营销系统开发和精准营销服务,主要产品为“先知精准人群营销平台”,向广告客户基于社会化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广告与精准营销业务。团队运营一年多以来,已经服务的客户超过50家,包括宝洁、宝马、华夏基金、红牛、京东商城、爱慕内衣、凡客诚品等品牌客户。上线平台包括新浪、腾讯、百度、360、苹果IOS、谷歌Android等40余个放开平台,目前团队成员60余人,以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成员为主,2011年10月,公司更是获得了知名投资公司经纬中国的首轮投资的资金支持。
如今的网络时代已经是一个社交时代、移动时代,更是一个开放时代、黄金时代,这也给先智创科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先智创科是一个基于SNS开放平台(如微博、人人)和移动平台的精准营销广告公司。如在微博上,通过开放API,微博中的许多用户数据都可被抓取,不仅仅包括前端显示的内容、互动和标签,即使用户没有填写完整的资料,技术人员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互粉圈子和发布内容,判断出这个用户的属性,并为其分门别类地打上标签。简单来说,即使你在微博中没有给自己添上任何标签,但只要你的内容和粉丝互动量足够多,系统还是能模糊地判断出你是80后,在北京东边某高级写字楼里从事财务工作,喜欢摇滚,可能还有只猫。这个标签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数据定位采集的过程,目前先智创科主要以自身的微博账号作为一个数据搜索的平台,而通过这个账号所关注的以及关注他的或者是好友等,都可以传递这种信息,而每个人的标签也不是单一的,所以通过计算机对这种信息进行分析。该数据库一旦建立,它所能带来的商业利益将是难以预估的。然而单一的微博平台还远远不够,“未来比如人人网、淘宝网等等,但凡具有社交属性的网站,都可以通过Open API抓取到数据,并根据cookie和其他信息做出匹配”。
在许泽玮学长看来,“精准人群”和“数据”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平台开放且暂时不收费的好处是,媒体只意味着他们的自有微博账号,与任何广告形式都不同,这个投放媒介的成本近乎于零。
谈及对于公司远景的规划,许泽玮学长一针见血犀利地指出当前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扩大数据源,即拓宽搜索途径,收集到更多更精准的、能够预测用户行为的数据。此外,他们还想开拓更多行业的广告,这就要求他们而在技术积累方面不断加强对模型的训练,以此来获得更精准的模型,使最终的广告系统更加有效。
正所谓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是勇者,而之后的那些都只是跟风的懦夫而已。没有谁可以复制成功者的成功之路。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学到他们成功的原因。
一如初入大学时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毕业后不读研而要工作的定位。而大学的这四年,他的每一步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毕业时投出的那100份简历,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大海捞针,然而我却以为这本该是年轻人应有的一份对于未知的期待。的确,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的成功者,他们或许在最初并没有明确而清晰的计划,他们只是听从自己的心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我们看来,他们或许很普通,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他们成功不过是机遇比较好而已。但从许泽玮学长讲述他经历的时候,我才逐渐明白所谓机会,从来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正如学长所说,虽然现在还存在市场需求与劳动力素质不相吻合的问题,但却不可能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只要你想找,只要你肯做、肯付出,哪有找不到的工作?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借口而已。开始的时候没必要给自己过高的定位,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用,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而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自我定位太高,实际工作中又太过娇气不肯吃苦。学长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不管是去实习还是将来正式步入社会工作,不要定位太高,一定要放低姿态,放低期望,不要一踏入社会就想有高薪、高职位的工作,这样是非常不切实际的,除非你真的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如果你想要取得成功,你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把当前能够接到手的最基本事情做好,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循序渐进,不要心急。
只要你想,你就去做。听从你自己的心,这是学长教给我最重要的事。不管路途多么回环曲折,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后记
这一次采访许泽玮学长,获益良多,很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许泽玮学长与我们交流了他对于母校和法学专业的看法。许泽玮学长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时代学习的法学专业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专业知识在他平常的工作中并不会用到,但是四年法学的学习,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至今犹存。他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大学期间学习的重要性,亦掌握了与他人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还有如何培养思维方式,当然你所从事的行业不需要做个特别僵硬的约定,毕竟所学专业并不一定要成为今后的就业方向。专业学习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本身,而是一个思维模式的养成。而关于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正如许泽玮学长所说,“大学是一个经历”,或许我们并不该一味的追寻大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其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这四年本身,这四年经历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我们人生中的财富。相信多年后,北航最让我们难忘的,不是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而正是大学生活本身,最让我们留恋的或许都是那些现在看来最普通的事情,或许是刷TD,或许是食堂抢饭,或许是上自习……
而后,关于就业和创业,许泽玮结合自己经历的生动讲述,让我们这些大一的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在关于“机会”、“方法”以及“细节”三个方面,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把别人的成功归功于“机会好”,而给自己也找了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没有遇到好的机会”。然而许泽玮学长却用真实经验告诉我们,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无偿为你提供机会,所谓机会,都是靠自己去争取的,而非守株待兔等到的。当争取并把握了机会后,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许泽玮学长跟我们分享了他面试应聘者的一些具体事例,让我们明白从管理者的角度,他们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并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而是具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许泽玮学长提到的那道“去联系到章子怡”的面试题目让我印象深刻,也思考着如果我面临这样一个任务会如何去做,体验了一下应聘者的感受。在有了“机会”和“方法”之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初入社会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是差不多的,因此,是否能够成功往往取决于谁能够准确地处理好所有的细节。
最后,学长和我们讨论了关于成功之路的真谛、界定。对此,我十分认同许泽玮学长的看法:“做喜欢的事情就是成功”。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并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因此,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有无数人都为了生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确实是一种成功。
对许泽玮学长的采访结束了,但是关于青春与奋斗的故事却没有完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坚持到底”和“珍惜机会、关注细节”都是许泽玮学长教给我们的道理。今后在通向成功的彼岸的道路上,愿我们都可以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做一个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
联系我们
010-82317695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知行南楼
100191
zsbgs@buaa.edu.cn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2-2017 Admission Office. Beiha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010-82317695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知行南楼
100191
zsbgs@buaa.edu.cn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2-2017 Admission Office. Beiha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